Dehui Ye

Advertisement

Dehui Ye

Birth
Death
11 Apr 1927 (aged 62–63)
Hunan, China
Burial
Burial Details Unknown. Specifically: Ye, Dehui ( ? - 1927) Add to Map
Memorial ID
View Source

He was summarily executed after a speedy public trial in April 1927, a cultural relics and victim of unforseeable political power riggings between KMT vs. CCP and local provincial intelligentia class.


https://www.oxfordreference.com/view/10.1093/oi/authority.20110803125259964


From various private sources on his unevitable death with a 'mocking' and swift public trial, condoled by both CCP and KMT authority, in those troubling times of China in 1927:


周作人在其《饭后随笔》中谈到叶德辉,说叶为皇帝选秀女,皮包不住胆,捷足先登,所辱秀女后来当了农会干部,叶自然不免一死。丘良任编《竹枝纪事诗》中长沙竹枝诗云:"施施两个丘中有",典出《诗经·王风·丘中有麻》,讥笑叶德辉和王先谦是麻子,反映了当年在长沙抢米风潮中叶、王两人囤积居奇,为富不仁的事实。周劭《黄昏小品·雪夜闭门读禁书》提到叶德辉编有一本小书,每逢家宴,赠宾客人手一册,内容惊世骇俗,可惜周劭语焉不详;又说其书可能对荷兰汉学家高罗佩(V. Gulik写作《中国古代房内考》大有补益,似乎是指叶德辉从日本永观年间(982~984)丹波康赖氏编《医心方》一书中辑录的中国古代房中经典四种:《素女经》《素女方》《玉房秘诀》和《洞玄子》。这四种书后来成为《双梅影庵丛书》的一部分。以上所引,一鳞半爪,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不过,有一本书很难得,是对叶德辉最有发言权的人写的,这就是杨钧及其文集《草堂之灵》。杨钧(1881-1940),湖南湘潭人,其兄杨度为中国近代政坛的风云人物,兄弟俩同受业于湖南硕学王湘绮。从书中可以看出,叶德辉与杨钧过从甚密。叶对人说杨"能自成门户,起衰之功,可比韩愈",推崇如此。可杨钧并不领情,说叶性格"至乖僻,不近人情","骄慢"等。

谈到叶的书藏,杨钧称叶为湖南第一藏书家,版本之考究为湘冠,如叶曾藏有宋胶泥本《韦苏州集》(实为明活字本)、宋朱熹同榜题名录等。伴随着湘军中兴,晚清湖南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方重镇,桐城派自皖至湘,似乎也形成了一支文化上的中兴"湘军"。在这种人文传统里,叶德辉跻身湖南第一藏书家,自有其不同凡响之处。皕宋楼被日本人廉价收购,江南典籍为之一空,此为我国书坛的一页痛史。原清华大学教授袁同礼《清代私家藏书概略》将叶德辉列于清代最后一辈藏书家,并寄希望曰:"吾人为文献计,甚望其能长守故都也。"这最后的希望也将成为浩叹。杨钧写道:"(叶)身死之后,以其宅为图书馆,后发还,然所损失,则无人理会。"

论学方面,杨钧对叶的批评可谓不遗余力。叶母去世,杨诔曰:"佳儿诚博学,但与我门庭各异,只谈风月不谈文。"叶德辉的《书林清话》是一本专言古籍版本的书,宋雕元刻,如数家珍。杨钧从小的方面补叶所未见,从大的方面抓住叶论措辞不严谨的毛病,几乎将其一生安身立命的学识完全推翻,并断言"专言版本者无功于学问"。对叶的《经学通诂》也说:"幸无人读,否则亦可贻误后生。"叶德辉的儿子似乎比皕宋楼的后代强,还算是肯堂肯构,然则人力终不敌气运。他对父辈之争总结道:"吾父著书,与白心(杨钧号)大异。吾父仅集前人之说,而不辩论是非。白心己见太深,砉然独断。"也许是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如同庄子和惠施的往复辩驳,没有了叶德辉,杨钧也许会感到寂寞吧。

说杨钧的《草堂之灵》难得,从一细微处可得到证明。比起那些隔靴搔痒的传闻,杨钧在书中准确记录了叶德辉的忌辰:旧历一九二七年三月十日申刻。叶德辉之死本不足为道,可是不久遥远的北方传来大学者王国维自沉昆明湖的消息,王国维自杀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道谜语。一时议论纷纭。陈寅恪在1953年12月1日《对科学院的答复》中写道:"王国维之死,不关与罗振玉之恩怨(周作人取此说),不关满清之灭亡"。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词曰:"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拈出了这一句式,谓"两非逼一是"。另有一说,即王自杀,因叶被杀。这不是空穴来风。杨钧当天也被农会抓去审问,他事后写道:"彼时之余不仅不能救叶,且不能自救,更不能如王国维之自杀。"这句话象一条无形的线将三个人的命运拴在了一起。这只是杨钧的一家之辞。还是一代史家陈寅恪破人我之执,得历史理性之"鱼",在挽王国维的碑文里发出振聩欲聋的声音:"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痛苦,其表现此文化之程序愈宏则其所受苦痛亦愈甚。"这句话也成了陈寅恪自己一生的写照。

叶德辉、不论如何评说,此人至少总是个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刻书家。但多年来此人似已被遗忘。据说1957年古籍出版社重印过他的《书林清话》。大概和那阵"早春天气"有关。鲁迅早年钩稽古籍不止一次提到叶氏刻藏。《鲁迅全集》(1981年版)有四条简要注释。两条说他是湘潭人,两条说是长沙人,都不错。时下又有叶氏辑刻《双梅影闇丛书》面市。影印本、排印本合成一厚册、自右向左直行读过去又自左向右横行读回来,立足现代而发思古幽情,市场操作与文化意趣兼备,妙!由影印摹想原刻,谓之精审,不为过当。叶氏自号郋园。郋,许慎故里,可见其自视志向。这么一位人物,名声事业、几至不传,大概和他的死有关。

被处决

《双梅影闇丛书》。荷兰汉学家高罗佩《中国古代房内考》(上海人民出版社,李零、郭晓惠等译),相当长篇幅引述《丛书》所收"房中书"五种(《素女经》《素女方》《玉房秘诀》《玉房指要》《洞玄子》)。在简述叶氏搜求辑佚校勘经过后指出:"叶德辉的书证明,他是一个博学严谨的学者。这亦可从他对这五种书的处理方式得到证实。"顺便谈及他的死,说《丛书》的刊印,"他因此大大触怒了当时的旧派文人,使自己的学者声名扫地以尽。他是那样不幸;甚至惨遭匪徒杀害也未能引起任何同情"。"同情"与否,系于观点、立场,不可一概而论。"扫地以尽",也许说得过于严重。"匪徒杀害",则大大有悖于吾人之观念,难以认同,务必澄清。所以,译者于此恪守国情民意特特加注:"叶氏是1927年被长沙地区的革命群众作为'反革命'而处决"。看来还是太简单。新时期小青年不明究竟,可能误生歧义;以为因这么一部《丛书》而成了被处决的"反革命",太离谱了。

革命群众"和尚打伞"而处决"反革命"。不过如探囊取物耳。陈年旧事,宜粗不宜细,似可单说这个叶德辉,固然满肚子学问,但其一贯表现,的确够呛。按其生平,似乎是专业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派":戊戌变法,他攻击梁启超创办的湖南时务学堂;著书立说,批驳康有为。湘人唐才常在鄂起兵反清失败,他竟至编述《觉迷要录》,以为"康梁逆案之定谳"。辛亥,湖南独立,唐的儿子唐蟒任湖南都督府军政部长,怀疑唐之被害与叶德辉有关,将叶逮捕,旋获释。以后,他又拥戴袁世凯称帝,成立"筹安会"湖南分会井自任会长,请愿"劝进"。其实,这位帝制迷,晚清末季,已吃过"帝"的苦头。1910年,他趁湖南水灾,积谷万石,引起灾民抢米风潮。此时的大清自身朝夕不保,为平民愤,将这位"进士"公"削藉"。功名、面子、统统丢光。次年,其"精神家园"大清皇朝于焉颓圮。一日无君、惶惶如丧家之犬,"终极关怀"便到了袁大头头上。此等花岗岩脑袋,在革命大潮迭起迭落的1927年碰个粉碎,时也,运也,命也。况乎此公又是自己"跳了出来",正所谓"在劫难逃",罪有应得。

说起叶德辉被"处决"直接原因,历史风霜,文士戾气,均富韵昧。是时也,"一切权力归农会",叶德辉还是当他的长沙总商会会长。大概韬晦为计,"表现"尚可。不知逢何盛典,"农会"请这位大名士写副对联。也许鬼使神差,多半"气候"促成,骨鲠在喉久矣,今日一吐为快,叶进士大笔一挥,写下:"农运方兴稻粱菽麦黍稷一班杂种,会场扩大马牛羊鸡犬彘六畜满堂。"横额是:"斌尖卡傀"(长沙方言)。意为不文不武,不小不大,不上不下,非人非鬼。此言闻于湖南文艺出版社朱正老师,朱老言华,评曰:"自己找死!"的当之至,也是一幅好"横批"。叶氏时年63岁;是日也,1927年4月11日。稍为推寻,这日子历史意味深长,足令后人感慨莫名:冥冥中果有定数耶?

后八年,《郋园全书》由其家人刊行。据闻,《全书》刻版及未刊遗稿存于长沙坡子街叶氏藏书楼"观古堂"。1938年"文夕"大火,玉石俱焚。大部藏书,则由日人购掠而去,流散彼邦,杨树达先生有《〈郋园全书〉序》,对叶氏为学,推崇备至。杨先生持学严正,不轻易许人。如对其最敬服的孙诒让、王国维,亦"时有献疑,未甘阿比"。又如对其自称"私淑王氏"之念孙、引之父子,"昔校《汉书》《淮南》,于高邮之说,多所纠摘",的确有"吾爱吾师,更爱真理"气象。至于下段文字,更可见杨先生学术上堂堂正正,一是一、二是二之风范:"郭君鼎堂神识敏锐,创见独多,顾其善者高出青云,次者或下沦九地。此如剽悍之将,性喜陷阵,搴旗斩将,每见奇功,而覆车溃众,时时不免。盖建立统系,为业至艰,而语语求通,不为丘盖,瑕瑜杂见,固其所也。"评郭氏学,切当中肯,人所难道情见乎辞,善意美言,不应误会而大概终于有所"误会"。此为题外言。题内言:杨之序叶,也是情见乎辞,易误会为古之"谀墓",今之"悼词",死后个个"完人",和前述叶之"反动"种种,似乎难以接轨搭界。这大概是因为叶氏去之尚不甚远,恶名昭昭,熟知其事尚有存者之故。读小说《曾国藩》或堂而皇之《曾国藩全集》就不同,很少人知道或知道也并不计较"曾文正公"民间别称"曾剃头"。至于"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李后主,"瘦金体"的宋徽宗,人们只欣赏好词好画好书法,其为腐化堕落反动极的"亡国之君",与尔汝伊吾何干?这倒并非完全是厚古而薄"近",主要是他们的恶德罪行,今人并未身受其害,当然没有切肤之痛,所以顶多作为历史教洲注意而不念旧恶。但他们创造或传下来的、以文化形式呈现的"遗产",却仍在"现实"中流动着,和今之人一块"活着",并以其智慧和美的魅力,颠倒世代众生。这类遗产有"物质"的,大半是"精神";即使是"物质"的,也已升华为"精神"的。具体到叶德辉(以及周作人一类人物),综其平生,终归应入"懦林传"。叶氏观古堂藏书曾达二十余万卷,一时有"富甲海内"之誉可证。文人戾气。自我膨胀,"长沙里手湘潭票",以为才足以"兼济天下",实则不识大体,螳臂当车逆历史大潮而反动之,只宜以不自量力、可恨亦复可笑视之。大浪淘沙,尘埃落定。我们似乎能以从容平静心态,读杨树达作于1935年的《郋园全书序》。

杨《序》开篇把叶氏学术文章,置于晚清文"湘军"胜业大背景中,叙述真人真事,勾勒叶德辉,为之定位。学术大事,鄙陋如我。不识高低,只能照抄:"吾师湘潭叶园先生,早岁登朝,谢荣归里,杜门却扫,述作自怡,于时长沙耆宿有湘阴郭侍郎玉池先生、湘潭王孝廉湘绮先生、长沙王祭酒葵园先生,皆东南物望,坛坫盟主。先生于诸老倾挹有加;宗风各异。就中祭酒谷虚成德.见先生会试闱作,击节叹赏,忘其年辈,投谒先施。谓往者视学江南,续仪征阮氏经编。江皖耆彦.经求纷纶,湘士卑卑,怀惭抗手,今得吾子,湘学其有幸乎!暇阅祭酒刊撰《世说》,缘先生一言指谬,索还赠本;隳板重镌。他如理董班史,甄录精言,音辑骈词;多资攻错。尽言虚受,学林鱼水,识者两归美焉。"晚清文"湘军"中,郭嵩焘、王闿运、王先谦当然是领袖人物。比他们年轻二十几岁的叶德辉属颖出新秀。尚可补说几句的是:郭嵩焘、王先谦早年皆曾入曾国藩幕,文武"湘军"有难解之缘。郭成了著名的晚清外交家,属睁眼看世界人物。王先谦则是帝制迷。排康粱而拥袁氏,与叶德辉同一战壕。但他早去十年,如果也活到20年代,结局怕同样不妙。大概正因他"寿终正寝"早,所以"解脱"也早;80年代他的《汉书补注》和《庄子集解》即先后重印出版。出版说明称前书"为目前《汉书》之最佳注本",是"学习研究西汉史的必备之书":后书"为本世纪以来研究《庄子》者所必读";历史在这里又显示出取其大端的宽容和理性一面。杨序"理董班史"数言;诚言之不虚,王先谦《汉书补注》"同时参订姓氏"名下,赫然写明"叶德辉字奂彬湖南湘潭人进士官吏部主事"。在历述叶氏经史艺文诸方成就后,杨先生作如下论定:"尝谓自来经术,莫盛有清,先生生丁末季;殿彼一朝,大可理初,愧其博洽,渊如西庄,逊其专谐。信学林之伟业,旷代之鸿儒。"持论当否,我未能知。且待治"湘版'书业史、湖湘文化史之大匠学人,勾稽梳理,再为评议。

叶德辉

叶德辉

《辽东诗坛》所载叶德辉死事《书屋》杂志曾先后发表过《叶德辉之死》、《是是非非叶德辉》等文章,使人深受启发,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现将我所发现的几则史料披露如下,或许能补前两文之不足。

《辽东诗坛》创刊于1924年10月,主编为日本人田冈正树(字淮海),月刊,线装,长三十二开,诗人如陈三立、郑孝胥、樊增祥、陈宝琛、陈衍、黄节等,学者如王国维、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书画家如吴昌硕、张大千、齐白石等,以及段祺瑞、吴佩孚、于右任、汪精卫、戴季陶等政要均有诗作揭载。1925年6月第六号开设《著述绍介》专栏,首篇评介的是叶德辉《说文读若字考》,作者为日本汉学家松崎鹤雄(1867~1949)。松崎鹤雄1910年往长沙拜叶德辉为师,1920年起任职于满铁大连图书馆。

叶德辉1927年4月在长沙被杀,松崎鹤雄当即撰写《叶德辉传略》,发表在《辽东诗坛》第二十三号(1927年5月)上,第二十四号还刊登了《叶郋园殁后之消息》。这两篇文章对研究叶德辉大有裨益,而世无知者——《辽东诗坛》传世颇稀,故转录于此(原文无句读)。


早在当年初,二十九岁的长沙导盲学校校长陈子展为筹款而前往郋园拜访叶德辉,问他是否知道铲除土豪劣绅的宣传,叶德辉答道:"知道的。我是书豪,不是土豪。我是痞绅,不是劣绅。"叶德辉死后不到两个月,另一大学者王国维自沉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中,事后人们在其内衣口袋内发现遗书,遗书中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短短数言,却给了后人无数的猜测。有一说即是王国维担心自己有和叶德辉一样的命运,故而选择自杀。


1968年10月,毛泽东(详情参阅:毛泽东:主席的十万藏书和奇珍异宝)在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闭幕会上,谈及叶德辉之死时说:"这个保孔夫子、反对康有为的,此人叫叶德辉。后头顾孟馀问我,有这件事吗?我说有这件事,但是情况我不大清楚,因为我不在湖南。对于这种大知识分子不宜于杀。那个时候把叶德辉杀掉,我看是不那么妥当。"此时距叶氏被祸,41年矣。

好色如好书,好书如好色

1884年,叶德辉娶长沙九芝堂劳家二小姐为妻,显示出叶家财富的激增和在省城富室大户中的地位。1891年,其妻因生产而患痧症亡,从此叶德辉未再续弦,其说词很绝妙:"我于此道中得小小佳趣,何必多一个看牛伢崽!"所谓"此道"即嫖妓。在长沙妓馆中色艺出众的妓女他都包养,很多时候,他都是在私娼家里讲学论道。


叶德辉一生好色如狂而且兴趣宽泛,女色男色皆宜。叶德辉投巨资兴办春台班,在剧种改良上下大气力,因此他对湘剧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叶德辉与曾国藩之孙曾广钧还曾为争某旦角而大打出手。叶德辉也好男色,好多戏班中的俊俏小生若是被他看上,那就难逃一劫。据传说当时春台班中有位当家小生名为言道南,不仅戏唱得出色,而且人也很自重,叶德辉千方百计未得手,于是就来硬的,言道南誓死不从,最后喝镪水自杀。


叶德辉在建湖南筹安会时,特别起劲地为当皇帝的袁世凯选秀女,走州访县,物色美女,然后,这个筹安会长,竟一个一个地先睡一遍,名曰为君分忧,其实色鬼一个。其所辱秀女后来当了农会干部,叶也不免一死。(周作人《饭后随笔》)


叶德辉从日本永观年间(982~984)丹波康赖氏编《医心方》一书中辑录中国古代房中经典四种:《素女经》、《素女方》、《玉房秘诀》和《洞玄子》,这四种书后来成为《双梅影庵丛书》的一部分,后来荷兰汉学家高罗佩(V. Gulik)写作《中国古代房内考》便以此为据。叶德辉共发掘出房事秘籍十多种,而且他每出版一秘籍,必序言一篇心得,以证明此般秘法真实。周劭《黄昏小品·雪夜闭门读禁书》提到叶德辉编有一本小书,每逢家宴,赠宾客人手一册,内容惊世骇俗。必此无疑。

叶德辉有句名言:书不可借,尤如女人不可借一样。叶德辉的藏书中都夹带春宫画,他说火神是女性,看了春宫画会不好意思,所以就不会烧他的书。


大学问家

叶德辉虽然在政治上专业反动,在个人私德上也颇有污点,但在学问上却是不折不扣的大家。叶德辉大而经史四部,小而词曲,无书不购,无学不通。作为戏曲行家,他还曾指导日本留学生写出博士论文。史学家谢国桢在《丛书刊刻源流考》一文评价:"叶氏为湖南土豪,出入公门,鱼肉乡里……论其人实无可取,然精于目录之学,能于正经正史之外,别具独裁,旁取史料,开后人治学之门径。"


叶德辉19 岁时,偶然见到清朝学者孙星衍的《问字堂集》中《释"人"》一文将"人"字疏释考证,读完之后,对文字学研究、考证版本、纠错补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说文解字故训》即为其代表作之一。他的《郋园小学四种》中有《六书古微》十卷、《说文读若字考》八卷、《同声假借字考》二卷、《说文籀文考证》二卷,这些都是较为优秀的国学作品。


叶氏自号郋园。郋,《说文解字》作者许慎故里(河南汝南召陵里),可见其自视志向。又号"丽廔",取《说文》"丽闿明"之义,颜其藏书楼。


作为版本目录学家


在古籍版本如何鉴别上,叶德辉有其独到的见解,所谓"鉴别之道,必先自通知目录始",也就是把各种目录著作以及有关记录对照研究作为基础才能鉴别版本。在叶德辉众多流行后世的著作中,已刊部分如《观古堂藏书目录》《书林清话》《书林余话》、未刊部分如《宋元版本考》《四库全书版本考》等都是他关于目录学和版本学方面的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目录版本学术思想。

清宣统三年扫叶山房石印《书林清话》


《书林清话》《书林馀话》是叶德辉的代表作,被多次再版。从目录学、版本学角度出发,该书实际是一部大量综合古典目录汇编而成的目录版本主题汇编,堪称一本我国古代书籍史。叶德辉作为一代大儒,在持续多年的读书研究活动中,将相关史料善加编排,形成这部对后来学者不啻为一部目录版本学指南的《书林清话》。该书洋洋洒洒数十万言,分列十卷,详分了 117 个专题,对我国古代雕版印书的情况进行了详细、全面的介绍,极具系统性,同时体现出叶德辉对于版本学的很多独到见解。


在《书林清话》中,叶德辉还辨析了篇与卷的区别。我国最早的目录保存在《汉书·艺文志》之中,其中有一个现象令人不解,可却无人能认真想想,就是有的书称篇,如《国语》二十一篇,有的书称卷,如《黄帝内经》十八卷。这个现象存在了一千多年,没能引起历代学者的注意。叶德辉经过认真考证后得出结论:称"篇"的书说明此书是写在竹简上的,称"卷"的书说明此书是写在绢帛上的。


梁启超在其《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中把叶昌炽(详情参阅:【大家】"书林之掌故,藏书之诗史"叶昌炽)的《语石》与叶德辉的《书林清话》并列,并认为《书林清话》"论刻书源流及掌故甚好"。著名史学家陈垣也把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与《书林清话》并列,认为"昌炽找到了这么多材料,却用诗表示出来,未免减低了价值",明显尤为推重《书林清话》。


作为校勘、辑佚学家


叶德辉的另一部著作《郋园读书志》,是在其身后由子侄辈汇集其生平读书所作大量题跋而成,这些题跋主要是针对各版本评其优劣、参校异同,实际上牵扯了大量的校勘工作。叶氏舟车行旅,必以书目数帙相随。凡所藏官私目录,大都墨涂朱校,考辨授受源流。

叶氏虽然生性乖张,为人诟病,但在校勘治学时,却极为严谨,其主张采用两种方法来进行校勘活动:死校和活校。所谓死校,就是"据此本以校彼本,一行几字,钩乙如其书,一点一画,照录而不改,虽有误字,必求原本";所谓活校,就是"以群书所引改其误字,补其阙文;又或错举他刻,择善而从,别为丛书,板归一式"。


叶德辉始终强调校勘应为读书而为之,目的在于寻求古籍的真实面目,而不应该单纯为了追求版本而校勘,校勘时应着重于对比版刻行文、字句、行款、卷帙异同以及传刻源流等。除校勘理论之外,在校勘古籍的实践上,叶德辉尤其注重"每得一书","必广求众本,考其异同",注重广泛搜罗、互相参见。


在辑佚古籍方面,叶德辉同样有突出的贡献,终其一生辑佚古籍十余种,主要有《鬻子》二卷、《郭氏玄中记》二卷、《许慎南间诂》二卷、《淮南万毕术》二卷、《孙柔之端应图记》一卷、《孟子刘熙注》一卷、《傅子》三卷、《晋司隶校尉傅玄集》三卷、《月令章句》四卷、《宋赵忠定奏议》四卷等,这十余种的成果看似数量不多,实际工作量绝不在少数。此外,他还根据宋朝二十多种著作,为其自述"先祖"叶梦得辑录编撰了专门记载其事迹的《石林燕事》。

湖南第一藏书家

叶德辉先世其实已有少量藏书,其求学过程中也经常购书,但都未成规模,叶氏本人也未以之为业。其留心搜书藏书,当始于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 年),是年叶氏入京会试,每每流连于厂肆,开始细心选购,自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广泛搜罗,如其门生刘肇隅为其《郋园读书志》序中所言"竭四十年心力,凡四部要籍,无不搜罗宏富,充栋连橱"。


后来,叶德辉又陆续收了几位大藏书家的部分或全部藏书,如湘潭袁芳瑛"卧雪庐"藏书、商丘宋至"纬萧草堂"藏书、曲阜孔继涵"红榈书屋"藏书以及善化张氏所搜罗之王士祯"池北书库"、刘喜海"味经书屋"、马国翰"玉函山房"等藏书,再加以同日本人换赠的部分,藏书日丰。其子叶启倬曾在《观古堂藏书目录跋》中写道:"家君每岁归来,必有新刻旧本书多橱,充斥廊庑间,检之弥月不能罄;平生好书之癖,虽流离颠沛,故不易其常度也。"正是以这样一种藏书精神,在辛亥革命时,叶德辉的藏书已达到四千余部,二十万卷左右。而叶氏搜书、藏书的活动在辛亥以后也未曾停止,据此可知,在叶德辉被处决前,家藏远不止以上所述之数目。杨度之弟杨钧称叶为湖南第一藏书家,叶德辉与傅增湘(详情参阅:【收藏名家】古籍泰斗傅增湘)还有"北傅南叶"之称。


叶德辉藏书中虽不乏宋元古本,而且就财力、辨识力来说,他也决不亏缺,但叶氏的藏书思想却是反对一味厚古薄今的,也毫不刻意留心于此。他认为"藏书固贵宋元本以资校勘,而亦何必虚伪?""藏书家贵宋元本,于近刻则奴仆之,此大惑也"。但观古堂亦藏有一些古本,用叶德辉自己的话说:"宋元本虽不多见,亦时有一脔之尝。"叶德辉的藏书中有一些是罕见和珍稀的藏品,如北宋胶泥活字本的《韦苏州集》(有说为明活字本)、金刻《埤雅》、宋刻《南岳总胜集》、南宋刻陈玉父本《玉台新咏》等等。还有被精校名抄的孤本,有些是失传的古书。其自藏书,编《观古堂书目》四卷。

叶德辉的藏书除藏之外,更重实用,力倡藏书必读。在他的藏书中,尤其重视明刻和清代私家精校精刻本,加之叶氏本人以治经学、小学为主,所以他的藏书中这两类尤其是清人的经义着述居多。此外,叶德辉也注重搜集清人诗文集,这也是他藏书的重点之一。由此可见,注重清刻本的收藏实为叶德辉观古堂藏书的主要特色。


叶德辉在自己的住所长沙苏家巷西建成藏书堂五间,称之为"观古堂",将自己所藏之书分为经、史、子、集、丛五大类。《藏书十约》是这位藏书家藏书的经验总结,从书的购置、鉴别、装潢、陈列等等十个方面介绍了藏古书的基本原则。叶德辉的藏书印有 "长沙叶氏郋园藏书处曰丽楼"、"观古堂藏"、"吏部司封员外郎"、"吏部司封"、"焕彬"、"叶德辉鉴藏善本古籍"、"郋园"、"归货斋"、"叶氏丽楼藏书"、"丽楼珍藏"、"直山所见书画"等20余枚。


除了藏书,叶德辉还收藏名家的字画、古钱、古印,光是汉印叶德辉就收罗了四十余方。其所著《郋园书画题跋记》六卷,兼赏鉴考订二事之长。泉币之富,则见所著《古泉杂咏》四卷。又著《消夏百一诗》二卷,专论所藏明清两朝闻人字画、折扇。其藏金石处曰"周情孔思室",藏泉处曰"归货斋"。


刻书

中国传统文人都重视书籍的积存,作为"封建遗民""清末名士"的叶德辉自然也信奉这一文人传统,但在此基础上,他却认为刊刻书籍、流布于世更为重要,所谓"今有一事,积书与积阴德皆兼之,而又与积金无异,则刻书是也".叶氏认为刻书能够"传先哲之精蕴,启后学之困蒙",可以传播文化,教育后代,属于"利济之先务,积善之雅谈也"。


叶德辉不仅理论上推崇刊刻出版,更是身体力行,刻印图书传世。除了刻印自己的部分着述外,还先后刊刻了大量丛书,如:《观古堂汇刻书》初、二集,十三种;《观古堂所刊书》十八种;《丽廔丛书》九种,这里面包括叶德辉的藏书之宝《南岳总胜集》,据说达到惟妙惟肖的程度,甚至连精於版本的杨守敬也误以为真宋本而不惜高价购置。《双梅影闇丛书》十六种;《观古堂书目丛刻》十五种。


1935年,《郋园全书》由其家人刊行,据闻,刻版及未刊遗稿存于观古堂。1938年大火,玉石俱焚。


旷代之鸿儒

叶德辉60岁的时候曾写过一篇自叙,自叙开篇这样写道:"数十年轰轰烈烈、天子不得臣、国人皆欲杀、海内诵其著述、遐荒识其姓名之叶德辉,至是而年始六十。此为第一次揭晓事。不然,天下莫不知有叶某其人,而不接其丰采,不测其寿年,是必以为东方朔游戏人间,不老亦不死;蓟子训摩挲铜狄,非人亦非仙矣。"自叙中,叶德辉一边很自信地认定自己将后世留名,一方面也敏感地认为后世会误解他,把他认为是东方朔或蓟子训一类的奇葩。他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后来,人们确实把他传为奇葩。


著名学者、叶德辉高足杨树达作于1935年的《郋园全书序》称:"尝谓自来经术,莫盛有清,先生生丁末季;殿彼一朝,大可理初,愧其博洽,渊如西庄,逊其专谐。信学林之伟业,旷代之鸿儒。"叶德辉之后,在国学方面,湖南再无如他这样的大学问家。


Ref.

参考资料


王逸明 李璞《叶德辉年谱》


杜迈之 张承宗《叶德辉评传》


刘国强《近代湖南著名藏书家叶德辉》


石月炜《论叶德辉的藏书成就及其藏书思想》


彭文静《叶德辉及其藏书》


国华《刍议叶德辉对图书事业的学术贡献》


吴曦《叶德辉:其学,其人,其死》


《湖南省志.人物志》


松崎鹤雄《叶德辉传略》


田冈正树《叶郋园殁后之消息》

He was summarily executed after a speedy public trial in April 1927, a cultural relics and victim of unforseeable political power riggings between KMT vs. CCP and local provincial intelligentia class.


https://www.oxfordreference.com/view/10.1093/oi/authority.20110803125259964


From various private sources on his unevitable death with a 'mocking' and swift public trial, condoled by both CCP and KMT authority, in those troubling times of China in 1927:


周作人在其《饭后随笔》中谈到叶德辉,说叶为皇帝选秀女,皮包不住胆,捷足先登,所辱秀女后来当了农会干部,叶自然不免一死。丘良任编《竹枝纪事诗》中长沙竹枝诗云:"施施两个丘中有",典出《诗经·王风·丘中有麻》,讥笑叶德辉和王先谦是麻子,反映了当年在长沙抢米风潮中叶、王两人囤积居奇,为富不仁的事实。周劭《黄昏小品·雪夜闭门读禁书》提到叶德辉编有一本小书,每逢家宴,赠宾客人手一册,内容惊世骇俗,可惜周劭语焉不详;又说其书可能对荷兰汉学家高罗佩(V. Gulik写作《中国古代房内考》大有补益,似乎是指叶德辉从日本永观年间(982~984)丹波康赖氏编《医心方》一书中辑录的中国古代房中经典四种:《素女经》《素女方》《玉房秘诀》和《洞玄子》。这四种书后来成为《双梅影庵丛书》的一部分。以上所引,一鳞半爪,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不过,有一本书很难得,是对叶德辉最有发言权的人写的,这就是杨钧及其文集《草堂之灵》。杨钧(1881-1940),湖南湘潭人,其兄杨度为中国近代政坛的风云人物,兄弟俩同受业于湖南硕学王湘绮。从书中可以看出,叶德辉与杨钧过从甚密。叶对人说杨"能自成门户,起衰之功,可比韩愈",推崇如此。可杨钧并不领情,说叶性格"至乖僻,不近人情","骄慢"等。

谈到叶的书藏,杨钧称叶为湖南第一藏书家,版本之考究为湘冠,如叶曾藏有宋胶泥本《韦苏州集》(实为明活字本)、宋朱熹同榜题名录等。伴随着湘军中兴,晚清湖南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方重镇,桐城派自皖至湘,似乎也形成了一支文化上的中兴"湘军"。在这种人文传统里,叶德辉跻身湖南第一藏书家,自有其不同凡响之处。皕宋楼被日本人廉价收购,江南典籍为之一空,此为我国书坛的一页痛史。原清华大学教授袁同礼《清代私家藏书概略》将叶德辉列于清代最后一辈藏书家,并寄希望曰:"吾人为文献计,甚望其能长守故都也。"这最后的希望也将成为浩叹。杨钧写道:"(叶)身死之后,以其宅为图书馆,后发还,然所损失,则无人理会。"

论学方面,杨钧对叶的批评可谓不遗余力。叶母去世,杨诔曰:"佳儿诚博学,但与我门庭各异,只谈风月不谈文。"叶德辉的《书林清话》是一本专言古籍版本的书,宋雕元刻,如数家珍。杨钧从小的方面补叶所未见,从大的方面抓住叶论措辞不严谨的毛病,几乎将其一生安身立命的学识完全推翻,并断言"专言版本者无功于学问"。对叶的《经学通诂》也说:"幸无人读,否则亦可贻误后生。"叶德辉的儿子似乎比皕宋楼的后代强,还算是肯堂肯构,然则人力终不敌气运。他对父辈之争总结道:"吾父著书,与白心(杨钧号)大异。吾父仅集前人之说,而不辩论是非。白心己见太深,砉然独断。"也许是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如同庄子和惠施的往复辩驳,没有了叶德辉,杨钧也许会感到寂寞吧。

说杨钧的《草堂之灵》难得,从一细微处可得到证明。比起那些隔靴搔痒的传闻,杨钧在书中准确记录了叶德辉的忌辰:旧历一九二七年三月十日申刻。叶德辉之死本不足为道,可是不久遥远的北方传来大学者王国维自沉昆明湖的消息,王国维自杀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道谜语。一时议论纷纭。陈寅恪在1953年12月1日《对科学院的答复》中写道:"王国维之死,不关与罗振玉之恩怨(周作人取此说),不关满清之灭亡"。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词曰:"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拈出了这一句式,谓"两非逼一是"。另有一说,即王自杀,因叶被杀。这不是空穴来风。杨钧当天也被农会抓去审问,他事后写道:"彼时之余不仅不能救叶,且不能自救,更不能如王国维之自杀。"这句话象一条无形的线将三个人的命运拴在了一起。这只是杨钧的一家之辞。还是一代史家陈寅恪破人我之执,得历史理性之"鱼",在挽王国维的碑文里发出振聩欲聋的声音:"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痛苦,其表现此文化之程序愈宏则其所受苦痛亦愈甚。"这句话也成了陈寅恪自己一生的写照。

叶德辉、不论如何评说,此人至少总是个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刻书家。但多年来此人似已被遗忘。据说1957年古籍出版社重印过他的《书林清话》。大概和那阵"早春天气"有关。鲁迅早年钩稽古籍不止一次提到叶氏刻藏。《鲁迅全集》(1981年版)有四条简要注释。两条说他是湘潭人,两条说是长沙人,都不错。时下又有叶氏辑刻《双梅影闇丛书》面市。影印本、排印本合成一厚册、自右向左直行读过去又自左向右横行读回来,立足现代而发思古幽情,市场操作与文化意趣兼备,妙!由影印摹想原刻,谓之精审,不为过当。叶氏自号郋园。郋,许慎故里,可见其自视志向。这么一位人物,名声事业、几至不传,大概和他的死有关。

被处决

《双梅影闇丛书》。荷兰汉学家高罗佩《中国古代房内考》(上海人民出版社,李零、郭晓惠等译),相当长篇幅引述《丛书》所收"房中书"五种(《素女经》《素女方》《玉房秘诀》《玉房指要》《洞玄子》)。在简述叶氏搜求辑佚校勘经过后指出:"叶德辉的书证明,他是一个博学严谨的学者。这亦可从他对这五种书的处理方式得到证实。"顺便谈及他的死,说《丛书》的刊印,"他因此大大触怒了当时的旧派文人,使自己的学者声名扫地以尽。他是那样不幸;甚至惨遭匪徒杀害也未能引起任何同情"。"同情"与否,系于观点、立场,不可一概而论。"扫地以尽",也许说得过于严重。"匪徒杀害",则大大有悖于吾人之观念,难以认同,务必澄清。所以,译者于此恪守国情民意特特加注:"叶氏是1927年被长沙地区的革命群众作为'反革命'而处决"。看来还是太简单。新时期小青年不明究竟,可能误生歧义;以为因这么一部《丛书》而成了被处决的"反革命",太离谱了。

革命群众"和尚打伞"而处决"反革命"。不过如探囊取物耳。陈年旧事,宜粗不宜细,似可单说这个叶德辉,固然满肚子学问,但其一贯表现,的确够呛。按其生平,似乎是专业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派":戊戌变法,他攻击梁启超创办的湖南时务学堂;著书立说,批驳康有为。湘人唐才常在鄂起兵反清失败,他竟至编述《觉迷要录》,以为"康梁逆案之定谳"。辛亥,湖南独立,唐的儿子唐蟒任湖南都督府军政部长,怀疑唐之被害与叶德辉有关,将叶逮捕,旋获释。以后,他又拥戴袁世凯称帝,成立"筹安会"湖南分会井自任会长,请愿"劝进"。其实,这位帝制迷,晚清末季,已吃过"帝"的苦头。1910年,他趁湖南水灾,积谷万石,引起灾民抢米风潮。此时的大清自身朝夕不保,为平民愤,将这位"进士"公"削藉"。功名、面子、统统丢光。次年,其"精神家园"大清皇朝于焉颓圮。一日无君、惶惶如丧家之犬,"终极关怀"便到了袁大头头上。此等花岗岩脑袋,在革命大潮迭起迭落的1927年碰个粉碎,时也,运也,命也。况乎此公又是自己"跳了出来",正所谓"在劫难逃",罪有应得。

说起叶德辉被"处决"直接原因,历史风霜,文士戾气,均富韵昧。是时也,"一切权力归农会",叶德辉还是当他的长沙总商会会长。大概韬晦为计,"表现"尚可。不知逢何盛典,"农会"请这位大名士写副对联。也许鬼使神差,多半"气候"促成,骨鲠在喉久矣,今日一吐为快,叶进士大笔一挥,写下:"农运方兴稻粱菽麦黍稷一班杂种,会场扩大马牛羊鸡犬彘六畜满堂。"横额是:"斌尖卡傀"(长沙方言)。意为不文不武,不小不大,不上不下,非人非鬼。此言闻于湖南文艺出版社朱正老师,朱老言华,评曰:"自己找死!"的当之至,也是一幅好"横批"。叶氏时年63岁;是日也,1927年4月11日。稍为推寻,这日子历史意味深长,足令后人感慨莫名:冥冥中果有定数耶?

后八年,《郋园全书》由其家人刊行。据闻,《全书》刻版及未刊遗稿存于长沙坡子街叶氏藏书楼"观古堂"。1938年"文夕"大火,玉石俱焚。大部藏书,则由日人购掠而去,流散彼邦,杨树达先生有《〈郋园全书〉序》,对叶氏为学,推崇备至。杨先生持学严正,不轻易许人。如对其最敬服的孙诒让、王国维,亦"时有献疑,未甘阿比"。又如对其自称"私淑王氏"之念孙、引之父子,"昔校《汉书》《淮南》,于高邮之说,多所纠摘",的确有"吾爱吾师,更爱真理"气象。至于下段文字,更可见杨先生学术上堂堂正正,一是一、二是二之风范:"郭君鼎堂神识敏锐,创见独多,顾其善者高出青云,次者或下沦九地。此如剽悍之将,性喜陷阵,搴旗斩将,每见奇功,而覆车溃众,时时不免。盖建立统系,为业至艰,而语语求通,不为丘盖,瑕瑜杂见,固其所也。"评郭氏学,切当中肯,人所难道情见乎辞,善意美言,不应误会而大概终于有所"误会"。此为题外言。题内言:杨之序叶,也是情见乎辞,易误会为古之"谀墓",今之"悼词",死后个个"完人",和前述叶之"反动"种种,似乎难以接轨搭界。这大概是因为叶氏去之尚不甚远,恶名昭昭,熟知其事尚有存者之故。读小说《曾国藩》或堂而皇之《曾国藩全集》就不同,很少人知道或知道也并不计较"曾文正公"民间别称"曾剃头"。至于"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李后主,"瘦金体"的宋徽宗,人们只欣赏好词好画好书法,其为腐化堕落反动极的"亡国之君",与尔汝伊吾何干?这倒并非完全是厚古而薄"近",主要是他们的恶德罪行,今人并未身受其害,当然没有切肤之痛,所以顶多作为历史教洲注意而不念旧恶。但他们创造或传下来的、以文化形式呈现的"遗产",却仍在"现实"中流动着,和今之人一块"活着",并以其智慧和美的魅力,颠倒世代众生。这类遗产有"物质"的,大半是"精神";即使是"物质"的,也已升华为"精神"的。具体到叶德辉(以及周作人一类人物),综其平生,终归应入"懦林传"。叶氏观古堂藏书曾达二十余万卷,一时有"富甲海内"之誉可证。文人戾气。自我膨胀,"长沙里手湘潭票",以为才足以"兼济天下",实则不识大体,螳臂当车逆历史大潮而反动之,只宜以不自量力、可恨亦复可笑视之。大浪淘沙,尘埃落定。我们似乎能以从容平静心态,读杨树达作于1935年的《郋园全书序》。

杨《序》开篇把叶氏学术文章,置于晚清文"湘军"胜业大背景中,叙述真人真事,勾勒叶德辉,为之定位。学术大事,鄙陋如我。不识高低,只能照抄:"吾师湘潭叶园先生,早岁登朝,谢荣归里,杜门却扫,述作自怡,于时长沙耆宿有湘阴郭侍郎玉池先生、湘潭王孝廉湘绮先生、长沙王祭酒葵园先生,皆东南物望,坛坫盟主。先生于诸老倾挹有加;宗风各异。就中祭酒谷虚成德.见先生会试闱作,击节叹赏,忘其年辈,投谒先施。谓往者视学江南,续仪征阮氏经编。江皖耆彦.经求纷纶,湘士卑卑,怀惭抗手,今得吾子,湘学其有幸乎!暇阅祭酒刊撰《世说》,缘先生一言指谬,索还赠本;隳板重镌。他如理董班史,甄录精言,音辑骈词;多资攻错。尽言虚受,学林鱼水,识者两归美焉。"晚清文"湘军"中,郭嵩焘、王闿运、王先谦当然是领袖人物。比他们年轻二十几岁的叶德辉属颖出新秀。尚可补说几句的是:郭嵩焘、王先谦早年皆曾入曾国藩幕,文武"湘军"有难解之缘。郭成了著名的晚清外交家,属睁眼看世界人物。王先谦则是帝制迷。排康粱而拥袁氏,与叶德辉同一战壕。但他早去十年,如果也活到20年代,结局怕同样不妙。大概正因他"寿终正寝"早,所以"解脱"也早;80年代他的《汉书补注》和《庄子集解》即先后重印出版。出版说明称前书"为目前《汉书》之最佳注本",是"学习研究西汉史的必备之书":后书"为本世纪以来研究《庄子》者所必读";历史在这里又显示出取其大端的宽容和理性一面。杨序"理董班史"数言;诚言之不虚,王先谦《汉书补注》"同时参订姓氏"名下,赫然写明"叶德辉字奂彬湖南湘潭人进士官吏部主事"。在历述叶氏经史艺文诸方成就后,杨先生作如下论定:"尝谓自来经术,莫盛有清,先生生丁末季;殿彼一朝,大可理初,愧其博洽,渊如西庄,逊其专谐。信学林之伟业,旷代之鸿儒。"持论当否,我未能知。且待治"湘版'书业史、湖湘文化史之大匠学人,勾稽梳理,再为评议。

叶德辉

叶德辉

《辽东诗坛》所载叶德辉死事《书屋》杂志曾先后发表过《叶德辉之死》、《是是非非叶德辉》等文章,使人深受启发,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现将我所发现的几则史料披露如下,或许能补前两文之不足。

《辽东诗坛》创刊于1924年10月,主编为日本人田冈正树(字淮海),月刊,线装,长三十二开,诗人如陈三立、郑孝胥、樊增祥、陈宝琛、陈衍、黄节等,学者如王国维、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书画家如吴昌硕、张大千、齐白石等,以及段祺瑞、吴佩孚、于右任、汪精卫、戴季陶等政要均有诗作揭载。1925年6月第六号开设《著述绍介》专栏,首篇评介的是叶德辉《说文读若字考》,作者为日本汉学家松崎鹤雄(1867~1949)。松崎鹤雄1910年往长沙拜叶德辉为师,1920年起任职于满铁大连图书馆。

叶德辉1927年4月在长沙被杀,松崎鹤雄当即撰写《叶德辉传略》,发表在《辽东诗坛》第二十三号(1927年5月)上,第二十四号还刊登了《叶郋园殁后之消息》。这两篇文章对研究叶德辉大有裨益,而世无知者——《辽东诗坛》传世颇稀,故转录于此(原文无句读)。


早在当年初,二十九岁的长沙导盲学校校长陈子展为筹款而前往郋园拜访叶德辉,问他是否知道铲除土豪劣绅的宣传,叶德辉答道:"知道的。我是书豪,不是土豪。我是痞绅,不是劣绅。"叶德辉死后不到两个月,另一大学者王国维自沉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中,事后人们在其内衣口袋内发现遗书,遗书中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短短数言,却给了后人无数的猜测。有一说即是王国维担心自己有和叶德辉一样的命运,故而选择自杀。


1968年10月,毛泽东(详情参阅:毛泽东:主席的十万藏书和奇珍异宝)在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闭幕会上,谈及叶德辉之死时说:"这个保孔夫子、反对康有为的,此人叫叶德辉。后头顾孟馀问我,有这件事吗?我说有这件事,但是情况我不大清楚,因为我不在湖南。对于这种大知识分子不宜于杀。那个时候把叶德辉杀掉,我看是不那么妥当。"此时距叶氏被祸,41年矣。

好色如好书,好书如好色

1884年,叶德辉娶长沙九芝堂劳家二小姐为妻,显示出叶家财富的激增和在省城富室大户中的地位。1891年,其妻因生产而患痧症亡,从此叶德辉未再续弦,其说词很绝妙:"我于此道中得小小佳趣,何必多一个看牛伢崽!"所谓"此道"即嫖妓。在长沙妓馆中色艺出众的妓女他都包养,很多时候,他都是在私娼家里讲学论道。


叶德辉一生好色如狂而且兴趣宽泛,女色男色皆宜。叶德辉投巨资兴办春台班,在剧种改良上下大气力,因此他对湘剧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叶德辉与曾国藩之孙曾广钧还曾为争某旦角而大打出手。叶德辉也好男色,好多戏班中的俊俏小生若是被他看上,那就难逃一劫。据传说当时春台班中有位当家小生名为言道南,不仅戏唱得出色,而且人也很自重,叶德辉千方百计未得手,于是就来硬的,言道南誓死不从,最后喝镪水自杀。


叶德辉在建湖南筹安会时,特别起劲地为当皇帝的袁世凯选秀女,走州访县,物色美女,然后,这个筹安会长,竟一个一个地先睡一遍,名曰为君分忧,其实色鬼一个。其所辱秀女后来当了农会干部,叶也不免一死。(周作人《饭后随笔》)


叶德辉从日本永观年间(982~984)丹波康赖氏编《医心方》一书中辑录中国古代房中经典四种:《素女经》、《素女方》、《玉房秘诀》和《洞玄子》,这四种书后来成为《双梅影庵丛书》的一部分,后来荷兰汉学家高罗佩(V. Gulik)写作《中国古代房内考》便以此为据。叶德辉共发掘出房事秘籍十多种,而且他每出版一秘籍,必序言一篇心得,以证明此般秘法真实。周劭《黄昏小品·雪夜闭门读禁书》提到叶德辉编有一本小书,每逢家宴,赠宾客人手一册,内容惊世骇俗。必此无疑。

叶德辉有句名言:书不可借,尤如女人不可借一样。叶德辉的藏书中都夹带春宫画,他说火神是女性,看了春宫画会不好意思,所以就不会烧他的书。


大学问家

叶德辉虽然在政治上专业反动,在个人私德上也颇有污点,但在学问上却是不折不扣的大家。叶德辉大而经史四部,小而词曲,无书不购,无学不通。作为戏曲行家,他还曾指导日本留学生写出博士论文。史学家谢国桢在《丛书刊刻源流考》一文评价:"叶氏为湖南土豪,出入公门,鱼肉乡里……论其人实无可取,然精于目录之学,能于正经正史之外,别具独裁,旁取史料,开后人治学之门径。"


叶德辉19 岁时,偶然见到清朝学者孙星衍的《问字堂集》中《释"人"》一文将"人"字疏释考证,读完之后,对文字学研究、考证版本、纠错补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说文解字故训》即为其代表作之一。他的《郋园小学四种》中有《六书古微》十卷、《说文读若字考》八卷、《同声假借字考》二卷、《说文籀文考证》二卷,这些都是较为优秀的国学作品。


叶氏自号郋园。郋,《说文解字》作者许慎故里(河南汝南召陵里),可见其自视志向。又号"丽廔",取《说文》"丽闿明"之义,颜其藏书楼。


作为版本目录学家


在古籍版本如何鉴别上,叶德辉有其独到的见解,所谓"鉴别之道,必先自通知目录始",也就是把各种目录著作以及有关记录对照研究作为基础才能鉴别版本。在叶德辉众多流行后世的著作中,已刊部分如《观古堂藏书目录》《书林清话》《书林余话》、未刊部分如《宋元版本考》《四库全书版本考》等都是他关于目录学和版本学方面的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目录版本学术思想。

清宣统三年扫叶山房石印《书林清话》


《书林清话》《书林馀话》是叶德辉的代表作,被多次再版。从目录学、版本学角度出发,该书实际是一部大量综合古典目录汇编而成的目录版本主题汇编,堪称一本我国古代书籍史。叶德辉作为一代大儒,在持续多年的读书研究活动中,将相关史料善加编排,形成这部对后来学者不啻为一部目录版本学指南的《书林清话》。该书洋洋洒洒数十万言,分列十卷,详分了 117 个专题,对我国古代雕版印书的情况进行了详细、全面的介绍,极具系统性,同时体现出叶德辉对于版本学的很多独到见解。


在《书林清话》中,叶德辉还辨析了篇与卷的区别。我国最早的目录保存在《汉书·艺文志》之中,其中有一个现象令人不解,可却无人能认真想想,就是有的书称篇,如《国语》二十一篇,有的书称卷,如《黄帝内经》十八卷。这个现象存在了一千多年,没能引起历代学者的注意。叶德辉经过认真考证后得出结论:称"篇"的书说明此书是写在竹简上的,称"卷"的书说明此书是写在绢帛上的。


梁启超在其《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中把叶昌炽(详情参阅:【大家】"书林之掌故,藏书之诗史"叶昌炽)的《语石》与叶德辉的《书林清话》并列,并认为《书林清话》"论刻书源流及掌故甚好"。著名史学家陈垣也把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与《书林清话》并列,认为"昌炽找到了这么多材料,却用诗表示出来,未免减低了价值",明显尤为推重《书林清话》。


作为校勘、辑佚学家


叶德辉的另一部著作《郋园读书志》,是在其身后由子侄辈汇集其生平读书所作大量题跋而成,这些题跋主要是针对各版本评其优劣、参校异同,实际上牵扯了大量的校勘工作。叶氏舟车行旅,必以书目数帙相随。凡所藏官私目录,大都墨涂朱校,考辨授受源流。

叶氏虽然生性乖张,为人诟病,但在校勘治学时,却极为严谨,其主张采用两种方法来进行校勘活动:死校和活校。所谓死校,就是"据此本以校彼本,一行几字,钩乙如其书,一点一画,照录而不改,虽有误字,必求原本";所谓活校,就是"以群书所引改其误字,补其阙文;又或错举他刻,择善而从,别为丛书,板归一式"。


叶德辉始终强调校勘应为读书而为之,目的在于寻求古籍的真实面目,而不应该单纯为了追求版本而校勘,校勘时应着重于对比版刻行文、字句、行款、卷帙异同以及传刻源流等。除校勘理论之外,在校勘古籍的实践上,叶德辉尤其注重"每得一书","必广求众本,考其异同",注重广泛搜罗、互相参见。


在辑佚古籍方面,叶德辉同样有突出的贡献,终其一生辑佚古籍十余种,主要有《鬻子》二卷、《郭氏玄中记》二卷、《许慎南间诂》二卷、《淮南万毕术》二卷、《孙柔之端应图记》一卷、《孟子刘熙注》一卷、《傅子》三卷、《晋司隶校尉傅玄集》三卷、《月令章句》四卷、《宋赵忠定奏议》四卷等,这十余种的成果看似数量不多,实际工作量绝不在少数。此外,他还根据宋朝二十多种著作,为其自述"先祖"叶梦得辑录编撰了专门记载其事迹的《石林燕事》。

湖南第一藏书家

叶德辉先世其实已有少量藏书,其求学过程中也经常购书,但都未成规模,叶氏本人也未以之为业。其留心搜书藏书,当始于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 年),是年叶氏入京会试,每每流连于厂肆,开始细心选购,自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广泛搜罗,如其门生刘肇隅为其《郋园读书志》序中所言"竭四十年心力,凡四部要籍,无不搜罗宏富,充栋连橱"。


后来,叶德辉又陆续收了几位大藏书家的部分或全部藏书,如湘潭袁芳瑛"卧雪庐"藏书、商丘宋至"纬萧草堂"藏书、曲阜孔继涵"红榈书屋"藏书以及善化张氏所搜罗之王士祯"池北书库"、刘喜海"味经书屋"、马国翰"玉函山房"等藏书,再加以同日本人换赠的部分,藏书日丰。其子叶启倬曾在《观古堂藏书目录跋》中写道:"家君每岁归来,必有新刻旧本书多橱,充斥廊庑间,检之弥月不能罄;平生好书之癖,虽流离颠沛,故不易其常度也。"正是以这样一种藏书精神,在辛亥革命时,叶德辉的藏书已达到四千余部,二十万卷左右。而叶氏搜书、藏书的活动在辛亥以后也未曾停止,据此可知,在叶德辉被处决前,家藏远不止以上所述之数目。杨度之弟杨钧称叶为湖南第一藏书家,叶德辉与傅增湘(详情参阅:【收藏名家】古籍泰斗傅增湘)还有"北傅南叶"之称。


叶德辉藏书中虽不乏宋元古本,而且就财力、辨识力来说,他也决不亏缺,但叶氏的藏书思想却是反对一味厚古薄今的,也毫不刻意留心于此。他认为"藏书固贵宋元本以资校勘,而亦何必虚伪?""藏书家贵宋元本,于近刻则奴仆之,此大惑也"。但观古堂亦藏有一些古本,用叶德辉自己的话说:"宋元本虽不多见,亦时有一脔之尝。"叶德辉的藏书中有一些是罕见和珍稀的藏品,如北宋胶泥活字本的《韦苏州集》(有说为明活字本)、金刻《埤雅》、宋刻《南岳总胜集》、南宋刻陈玉父本《玉台新咏》等等。还有被精校名抄的孤本,有些是失传的古书。其自藏书,编《观古堂书目》四卷。

叶德辉的藏书除藏之外,更重实用,力倡藏书必读。在他的藏书中,尤其重视明刻和清代私家精校精刻本,加之叶氏本人以治经学、小学为主,所以他的藏书中这两类尤其是清人的经义着述居多。此外,叶德辉也注重搜集清人诗文集,这也是他藏书的重点之一。由此可见,注重清刻本的收藏实为叶德辉观古堂藏书的主要特色。


叶德辉在自己的住所长沙苏家巷西建成藏书堂五间,称之为"观古堂",将自己所藏之书分为经、史、子、集、丛五大类。《藏书十约》是这位藏书家藏书的经验总结,从书的购置、鉴别、装潢、陈列等等十个方面介绍了藏古书的基本原则。叶德辉的藏书印有 "长沙叶氏郋园藏书处曰丽楼"、"观古堂藏"、"吏部司封员外郎"、"吏部司封"、"焕彬"、"叶德辉鉴藏善本古籍"、"郋园"、"归货斋"、"叶氏丽楼藏书"、"丽楼珍藏"、"直山所见书画"等20余枚。


除了藏书,叶德辉还收藏名家的字画、古钱、古印,光是汉印叶德辉就收罗了四十余方。其所著《郋园书画题跋记》六卷,兼赏鉴考订二事之长。泉币之富,则见所著《古泉杂咏》四卷。又著《消夏百一诗》二卷,专论所藏明清两朝闻人字画、折扇。其藏金石处曰"周情孔思室",藏泉处曰"归货斋"。


刻书

中国传统文人都重视书籍的积存,作为"封建遗民""清末名士"的叶德辉自然也信奉这一文人传统,但在此基础上,他却认为刊刻书籍、流布于世更为重要,所谓"今有一事,积书与积阴德皆兼之,而又与积金无异,则刻书是也".叶氏认为刻书能够"传先哲之精蕴,启后学之困蒙",可以传播文化,教育后代,属于"利济之先务,积善之雅谈也"。


叶德辉不仅理论上推崇刊刻出版,更是身体力行,刻印图书传世。除了刻印自己的部分着述外,还先后刊刻了大量丛书,如:《观古堂汇刻书》初、二集,十三种;《观古堂所刊书》十八种;《丽廔丛书》九种,这里面包括叶德辉的藏书之宝《南岳总胜集》,据说达到惟妙惟肖的程度,甚至连精於版本的杨守敬也误以为真宋本而不惜高价购置。《双梅影闇丛书》十六种;《观古堂书目丛刻》十五种。


1935年,《郋园全书》由其家人刊行,据闻,刻版及未刊遗稿存于观古堂。1938年大火,玉石俱焚。


旷代之鸿儒

叶德辉60岁的时候曾写过一篇自叙,自叙开篇这样写道:"数十年轰轰烈烈、天子不得臣、国人皆欲杀、海内诵其著述、遐荒识其姓名之叶德辉,至是而年始六十。此为第一次揭晓事。不然,天下莫不知有叶某其人,而不接其丰采,不测其寿年,是必以为东方朔游戏人间,不老亦不死;蓟子训摩挲铜狄,非人亦非仙矣。"自叙中,叶德辉一边很自信地认定自己将后世留名,一方面也敏感地认为后世会误解他,把他认为是东方朔或蓟子训一类的奇葩。他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后来,人们确实把他传为奇葩。


著名学者、叶德辉高足杨树达作于1935年的《郋园全书序》称:"尝谓自来经术,莫盛有清,先生生丁末季;殿彼一朝,大可理初,愧其博洽,渊如西庄,逊其专谐。信学林之伟业,旷代之鸿儒。"叶德辉之后,在国学方面,湖南再无如他这样的大学问家。


Ref.

参考资料


王逸明 李璞《叶德辉年谱》


杜迈之 张承宗《叶德辉评传》


刘国强《近代湖南著名藏书家叶德辉》


石月炜《论叶德辉的藏书成就及其藏书思想》


彭文静《叶德辉及其藏书》


国华《刍议叶德辉对图书事业的学术贡献》


吴曦《叶德辉:其学,其人,其死》


《湖南省志.人物志》


松崎鹤雄《叶德辉传略》


田冈正树《叶郋园殁后之消息》


See more Ye memorials in:

Flower Delivery